威廉希尔

您的位置: 首页 >> 威廉希尔 >> 正文
公司成功科学修复保护唐皇城墙含光门、大唐西市两处唐代土遗址
发布时间:2014-08-19     作者:admin     浏览量:   分享到:

含光门是唐长安城皇城南侧城门遗址的三门之一,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城门遗址。含光门内即唐外交机构鸿胪寺,鸿胪寺主管外交、外贸事务,各国外宾及来唐贸易的商人均需在鸿胪寺登记备案,所以含光门是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构成之一。

1983年进行城墙修缮时,发现了唐含光门遗址,轰动国内外考古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揭开了其神秘面纱,示于世人。含光门遗址历经隋、唐已降各个朝代1400多年沧桑,现存有三堵城门墙、三个门道、柱础、砌墙、过门石等,清晰表明含光门上建有宏伟的门楼。

自出土二十多年后,含光门遗址发生了墙体裂隙、夯土层松动脱落,霉变等严重病害。2008年春,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联系公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玉虎教授,提出对含光门遗址病害进行抢救治理的需求。李玉虎教授带领土遗址修复保护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对含光门遗址病害进行了详细调研测绘、采样分析,并请公司生命科学学院肖娅萍教授对其霉菌、虫害进行了分离鉴定,发现该遗址存在墙体整体裂隙、夯土层松动脱落、盐害酥粉、孽生螨虫、滋生霉菌等五种病害,针对其进行了治理研究、模拟实验与工艺设计,筛选了夯土层回位修复材料、墙体裂隙锚杆锚固材料、盐害酥粉遗址加固材料,研究设计了实施工艺,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病害抢救治理方案”,2009年元月,陕西省文物局邀请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组长王丹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黄克忠等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评审,专家对方案给予充分肯定,由陕西省文物局呈报国家文物局,获得批准。工程于2009年5月启动实施,对墙体与地面进行了深渗透、通透性加固,对松动脱落夯土层进行了回位修复,对墙体裂隙进行了锚杆锚固,对霉菌与螨虫进行了治理,使濒危遗址得到了抢救修复,消除了隐患,同时还发现了富含唐代工程信息的韧木洞、生漆、木纹等。工程于2013年9月整体完成。

唐长安城的“西市”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中外贸易市场,也是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构成之一。1959、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发掘有道路车辙、商业街、自然原因石板桥、排水沟等遗迹是大唐西市唐代国际贸易繁荣景象的见证。

西市遗址出土以来,由于自然原因,遗址发生裂隙、空鼓、霉变、苔藓、盐害酥粉等严重病害,而且还不断加速蔓延。2009年10月,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研究员与公司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教授联系,提出治理遗址病害的需求,中心研究设计团队对遗址病害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对苔藓与霉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在长期土遗址病害治理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于2009年11月、2010年4月对部分苔藓、霉菌病害进行了治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深入研究与设计,完成了“大唐西市土遗址本体保护与修复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获得批准。工程于2012年6月开始,对唐代车辙、东北十字街上严重滋生的霉菌与苔藓进行了治理,对盐害酥粉的遗址进行了加固,对遗址裂隙、空鼓进行了填充与粘结加固,完整再现原貌。工程于2013年10月整体完工。

2014年8月13日,受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邀请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组长王丹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黄克忠、浙江大学教授奚三彩等11位文物保护专家对含光门、大唐西市两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了验收,获高度评价。会议由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会长张文主持,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王涛教授、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杨进、威廉希尔经理刘宗怀教授等领导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保护修复现场,李玉虎教授、胡道道教授做了工程总结汇报。专家组认为,项目针对土遗址的各种病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模拟实验与工艺设计,筛选了保护材料及工艺,治理效果良好;对土遗址加固材料及工艺研究有所创新,遗址加固后经多年实地检验,保持稳定,对同类型土遗址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扫描此二维码手机上查看当前信息